2月24日,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新聞發布會在我市召開。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省文化廳副廳長余其鏗、省文化廳副廳長白潔,市長梁紹棠、市委副書記盧漢超出席了新聞發布會。
國家文化部外聯局(港澳臺司)副局長張愛平在發給會議的書面致詞中表示,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放在佛山舉行,不僅是因為廣東及佛山經濟實力雄厚,還因為廣東具有獨特的嶺南文化,佛山在嶺南文化中享有盛名。
雷于藍和曹淳亮則表示,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全國依然排名前列。近年來,佛山舉辦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活動。如1997年承辦了“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2004年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等。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表明佛山完全具備了成功舉辦國家級文化藝術活動的實力。
梁紹棠指出,本屆亞洲藝術節和亞洲文化部長論壇的舉行,必將極大地推動佛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使佛山建設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得到進一步推動。佛山將積極配合文化部和省政府辦好亞洲藝術節,以期達到“精彩、圓滿、熱情、安全”的總目標,使之成為“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情況介紹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廣東省文化廳、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將于2005年11月中旬在佛山市舉行, 為期7天左右。本屆亞洲藝術節由國家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擔任組委會主任,由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孟曉駟、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廣東省佛山市市長梁紹棠擔任執委會主任。這將是亞洲藝術節自創立以來第一次在一個地級市舉辦。同期將舉行“亞洲文化部長論壇”和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
宗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滿足大眾文化需求”
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將以“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各國人民友誼,引導文化產業發展,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為宗旨,將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藝術、專業藝術與群眾文化、民俗文化與流行文化、文化活動與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讓更多的中國觀眾特別是廣東人民觀賞到亞洲其它國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形式和以我國廣東省為主的多姿多彩的高雅藝術及民間文藝成果。
主題:“聚焦文化,共創輝煌”
著力營造亞洲文化藝術大交流的氛圍,亞洲各國藝術家和我國優秀的職業與民間藝術表演團體聯袂登臺,將國外藝術與國內藝術、專業藝術與群眾文化、民俗文化與流行文化、文化活動與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讓更多的中國觀眾包括廣東人民享受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亞洲各國藝術及我省藝術表演團體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和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
目標:“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舉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將增進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藝術交流,推動亞洲藝術合作繁榮,加深中國人民與亞洲人民的友誼;展示亞洲各國民族文化藝術瑰寶,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彰顯亞洲民族民間文化的價值與特色;滿足國內外觀眾特別是廣東人民對于豐富多彩的亞洲文化藝術的欣賞需求,吸引廣大群眾更加廣泛地參與文化藝術活動,使亞洲藝術節真正成為“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搭建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平臺,進一步密切我國尤其是廣東及佛山與亞洲各國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提升廣東省和佛山市的國際形象。
規模:將超過以往歷屆
本屆藝術節將特別注重邀請與廣東省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香港、澳門特區及臺灣地區),及歷屆藝術節較少參與的國家派出藝術團參加演出。邀請藝術團體約20個左右,數量將超過以往歷屆;與會國政府文化官員、文化使節及藝術家合共人數約500人。由亞洲各國、地區優秀的藝術團體進行專場或組合演出10-15臺劇、節目,在佛山市五區共計演出25場左右,主要活動形式,包括劇場演出、廣場演出和街道巡游等。
特色:全面展示亞洲風采,力求凸現中國嶺南文化的神韻
本屆亞洲藝術節將全面展示亞洲各國藝術風采,同時力求凸現中國嶺南文化的神韻與廣東作為亞洲數以千萬計華僑主要祖居地的文化傳統和特色。作為承辦地區,廣東省及佛山市參加藝術節演出的節目與團體將突出嶺南文化特色,以顯示亞洲各國華僑與祖國文化的血緣關系。主要活動包括:(一)第七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開幕式,組織一臺專場藝術演出;(二)“歡樂亞洲”嘉年華——街路巡演與廣場演出;(三)劇場演出;(四)文化藝術專題研討;(五)建立“亞洲藝術節紀念雕塑”、“亞洲藝術公園”,并舉行“亞洲藝術節紀念林”植樹活動;(六)文化藝術交流與展示活動:1、亞洲陶藝展和亞洲青少年陶藝創作營活動;2、亞洲剪紙、年畫專題展覽及現場創作演示;3、“千燈湖燈色展”——展示中國尤其是佛山精湛的燈色扎作藝術,令亞洲各國文化官員和藝術家們領略中國燈色的藝術魅力;4、亞洲美食節;5、亞洲攝影藝術展;6、亞洲美術作品展;(七)中、日、韓等國歌手流行歌會;(八)參觀訪問;(九)閉幕式演出。
同期將舉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
我國于2005年舉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并同期舉行“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是溫家寶總理于2004年11月29日在老撾出席東盟10+3會議上提出的倡議,他在本次會議所作的題為《加強合作,互惠共贏》的講話中說:“10+3合作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東亞社會各界和各國人民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中國將于2005年11月舉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同期舉行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歡迎東盟與日、韓各國派高級別代表團參加。”溫總理的倡議,奠定了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和“亞洲文化部長論壇”在2005年我國對外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論壇將就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亞洲各國如何保持與發展自身民族文化藝術的特色與價值等話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力求達成共識,并將簽署《佛山宣言》,相信必將對亞洲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佛山具備舉辦國家級文化藝術活動的實力
佛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曾為我國的“四大名鎮”及“四大聚”之一,如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全國依然排名前列。佛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改革開放形象,以及良好的群眾文化基礎和多次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的經驗,完全具備了成功舉辦國家級文化藝術活動的實力。
佛山市地理位置、氣候環境
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簡介
佛山市“肇跡于晉,得名于唐”,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歷史上曾是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為我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商貿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并稱我國的“四大名鎮”,并被列為全國“四大聚”(北京、佛山、蘇州、漢口)之一。先后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以及聯合國“人類住區優秀范例”城市等稱號。
作為一個千年古城和嶺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佛山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曾榮獲17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民間民族藝術之鄉”稱號,包括“秋色藝術之鄉”、“粵劇粵曲之鄉”、“醒獅藝術之鄉”、“陶瓷藝術之鄉”及首個地級市“全國武林之鄉”等,聞名海內外的著名武術家黃飛鴻、李小龍的故鄉就在佛山。佛山舞龍、龍舟,佛山剪紙、民間工藝等也名揚海內外。廣東“四大名園”,佛山居其二(梁園、清暉園)。佛山還是著名僑鄉,祖籍佛山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達130多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先后被評為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前10名,投資硬件環境40優和全國率先達到小康水平的36個城市之一。2002年佛山市順德區與南海區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區)”第一和第二位。2004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53.70億元,全年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5.29億元。依托雄厚的經濟實力,近年來佛山市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全新城市形象,先后主、承辦一系列在國內外有著重大影響的文化藝術活動、民間民俗活動及體育活動:1997年承辦“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1999年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主辦“健力寶杯國際龍舟邀請賽”,2000年舉辦“佛山秋色大巡游”,2002年舉辦“佛山國際現代陶藝研討會”、“中國陶瓷博覽會”,2003年舉辦 “佛山粵劇文化周” 暨與中國文聯、中國劇協聯合主辦“當代戲劇之命運”研討會,2004年舉辦“黃飛鴻杯國際龍獅爭霸賽”、“佛山瓊花粵劇藝術節”、“佛山武術文化節”,2005年將舉辦第七屆亞洲藝術節、亞洲文化部長論壇,與廣東省文化廳聯合向海內外設立粵劇藝術最高獎——“粵劇藝術瓊花獎”、聯合主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2006年將承辦第十二屆廣東省運動會……
佛山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西接肇慶,南連珠海,北通清遠,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氣候溫和,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
佛山市總面積384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0多萬,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五個區,其中南海區與順德區與廣州市接壤,佛山市中心城區距離廣州市中心城區僅半小時車程,從而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廣州的輻射和帶動,與廣州共享交通網絡資源、金融資本資源、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實現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化進程,構建“廣佛都市圈”。
亞洲藝術節的相關背景情況介紹
亞洲藝術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的國家級的區域性國際藝術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自1998年首次于北京舉辦后,至今已先后舉辦了六屆。前四屆舉辦地均為北京市,第五屆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第六屆則由北京市和吉林省長春市共同舉辦。至今,亞洲地區共有20多個國家累計組派110多個藝術團組參加了藝術節活動,已成為亞洲地區知名的區域性國際藝術節。
前六屆亞洲藝術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得到亞洲國家政府的支持和文化工作者及藝術家的積極響應。前六屆亞洲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使亞洲國家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啟發了各國對亞洲文化的新認識和自豪感,同時也為亞洲藝術節的連續舉辦和全面實現其宗旨積累了經驗。
亞洲藝術節的舉辦目的是向世界展示出全新的、整體的亞洲文化形象,為亞洲各國的不同藝術形式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并促進中國和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在藝術節上,來自亞洲各國的藝術家為觀眾們帶來了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精彩藝術節目。同時,藝術家們還走出劇場,到公園等公共場所進行表演,擴大了藝術節的影響力和親和力。
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節現已成為亞洲地區知名的區域性國際藝術節,它為亞洲各國藝術家充分展示亞洲藝術的獨特風采和魅力,提供了良好的舞臺。它將更深入、廣泛地得到廣大觀眾及國際藝術界的關注,為推動中國與亞洲其它國家的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第一、二屆亞洲藝術節
第一屆亞洲藝術節共有八個國家的十個藝術團體參加。
第二屆亞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主辦、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承辦,在北京舉行。有來自亞洲九個國家的十五個藝術團體參加藝術節的演出,在中國十五個城市進行訪問演出。它們是:風靡日本七十五年的寶(土旁加冢)歌劇團、日本著名歌星中里豐子和中國蒙古族著名歌手騰格爾和“蒼狼樂隊”聯袂組成的《風大地音樂會》、以色列卡麥拉塔室內樂團、塞浦路斯迪奧尼索民間藝術團、韓國藝術團、日本華樂團、泰國藝術團、日本恰克與飛鳥演唱組、日本紅白歌手演唱組、日本扎幌拉網小調舞蹈團、日本東方文化藝術團、印尼舞蹈團、巴基斯坦舞蹈團及中日合作的《楊門女將》京劇劇組。
第三屆亞洲藝術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承辦的第三屆亞洲藝術節,2000年6月1日在北京拉開帷幕。
此屆藝術節有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伊朗、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老撾、斯里蘭卡等10余個國家及港澳地區的藝術團體登臺獻藝。其中被媒體譽為“印度小提琴之神”的蘇布拉馬尼亞姆擅長印度風格的小提琴演奏。他曾與梅紐因同臺演奏,也曾在林肯中心與祖賓·梅塔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演出,是活躍于世界樂壇、在歐美享有盛譽的小提琴大師。為慶祝中印建交50周年,受印度政府派遣,蘇布拉馬尼亞姆率10位印度藝術家來華,與北京交響樂團聯袂演奏小提琴協奏曲《熱愛和平》。6月1日,印度藝術家們為首都觀眾獻上了一臺風格迥異的音樂會。
6月3日,菲律賓指揮家萊丹托·羅米諾在京與北京交響樂團舉行中菲聯合音樂會,以慶祝中菲建交25周年。6月22日,伊朗交響樂團將在北京音樂廳舉行首次訪華音樂會。
韓國歌劇于同年8月23日、24日亮相,為北京觀眾獻上韓國歌劇的一部經典作品《黃真伊》。
第四屆亞洲藝術節
2001年10月19日,第四屆亞洲藝術節在北京拉開了帷幕.。與以往三屆藝術節不同的是,此次藝術節更具有互動性、開放性和專題性。在藝術品種的選擇上不僅保留了古老傳統藝術(如印度傳統舞蹈團、斯里蘭卡國家舞蹈團等)與西方古典藝術(韓國室內樂團、菲律賓芭蕾舞團等)的純粹,還開辟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大眾流行文化(尖尖叫時刻韓國流行歌手演唱會)甚至先鋒藝術(搖滾音樂劇《地鐵一號線》的領地;在藝術節后期舉行的亞洲論壇上,藝術節組委會將邀部分觀眾和專家探討世紀的亞洲藝術。
此屆亞洲藝術節中,“韓國文化月”是惹人矚目的文化單元。韓國流行歌手演唱會、韓國室內樂團、韓國國立舞蹈團、韓國搖滾音樂劇《地鐵一號線》等四個藝術團組成,觀眾可以通過這個單元多方位了解韓國當代舞臺藝術的現狀和水平。吸引了亞洲各國眾多藝術家,為亞洲各國古老和現代藝術提供了展示、交流和發展的舞臺。本屆藝術節側重于從互動性、開放性和專題性等角度出發開掘和展現亞洲多元化藝術。
第五屆亞洲藝術節
第五屆亞洲藝術節在杭州舉行。2002年10月,近20支亞洲知名藝術團體參加以“新世紀新亞洲”為主題的第5屆亞洲藝術節,作為第三屆西湖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著名演員風間杜夫在京演出單人話劇《卡拉ok狂》,作為亞洲藝術節北京會場的開幕式。朝鮮萬壽臺藝術團將以大型經典歌劇《賣花姑娘》拉開杭州會場的序幕。整個藝術節期間,將有20多臺節目在兩地舞臺遙相呼應。
藝術節由文化部主辦,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承辦,邀請了印度、日本、朝鮮、老撾、尼泊爾等13個國家的藝術團來華演出。
此屆藝術節沿襲亞洲藝術節的傳統,推出了朝鮮、老撾、孟加拉、蒙古、斯里蘭卡、泰國、印度等國家的民族傳統舞蹈。其次,在音樂或以音樂為主題構建起的歌劇、詩劇、其中有日本著名音樂家團伊玖磨的歌劇《荒山狐樂》、韓國歌劇《春香傳》、日本“傳統與現代”音樂團和中國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人間如夢》。
此屆藝術節的突出特點是亞洲國家的橫向合作。由中日韓三國樂手組成的亞洲樂團將舉辦專場音樂會,來自東南亞10個國家的藝術家也將共同演出大型神話歷史舞劇《羅摩衍那》。
亞洲藝術的多元化也將在此得到充分體現。來自新加坡的民間戲劇團體——“toy戲劇肥料廠”應邀演出。這支由演出傀儡戲發展起來的劇團曾經在開羅實驗劇藝術節上摘取“特別表揚獎”。
藝術節除安排室內演出,還將邀請藝術團送戲下鄉,赴浙江蕭山、余杭等地演出。中國觀眾可以從多層次、多方面了解亞洲各國在藝術方面的新動向。
第六屆亞洲藝術節
第六屆亞洲藝術節于2004年8月先后在北京和吉林兩個城市舉辦,共有來自近20個國家的30個藝術團組參加舞臺演出、藝術展覽和電影放映等活動。
2004年8月22日,參加第六屆亞洲藝術節的朝鮮藝術家在長春巡演。當日,第六屆亞洲藝術節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盛大的街路藝術巡演,來自中國、緬甸、朝鮮、印度、馬來西亞等17個國家的1000多名藝術家參加了巡演,這標志著第六屆亞洲藝術節在吉林省的演出拉開帷幕。
本屆藝術節是該項活動舉辦以來,第二次將舉辦地移師到北京以外的城市。隨著藝術節的舉辦,亞洲乃至世界全方位地領略到了長春的迷人魅力,長春也成為世界了解亞洲的一個窗口。
亞洲藝術節標志的含義
標志取自“亞洲”和“藝術”的英文首寫字母“a”為創作元素進行藝術變形組合,構成了一組不同顏色相互交叉的綢帶。代表亞洲不同國家的人民在此載歌載舞,相互交流,以此促進亞洲文化事業的發展,讓世界關注亞洲,傾聽亞洲的聲音,讓亞洲走向世界。綢帶也暗喻了盛產絲綢的主辦城市杭州的美好風光,豐富的文化底蘊。 標志整體造型內緊外松,簡潔明了,具有現代感、國際感。顏色絢麗多彩,識別性強,適用于多種場合,便于展示。